校准液是仪器校准的“标准尺”,通过其已知的精确浓度或参数值,帮助仪器(如pH计、电导率仪、离子色谱仪等)校正测量偏差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正确使用校准液是仪器校准的核心环节,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校准无效甚至仪器损坏。掌握科学的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,是保障校准质量的关键。
一、操作前准备:环境与材料的“基础保障”
1.环境要求:校准需在温度稳定(通常为20-25℃,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校准液性质)、湿度适中(≤80%,防止潮湿腐蚀仪器或校准液容器)、无振动与电磁干扰的环境中进行。例如,pH计校准对温度敏感,若环境温度偏离25℃,需使用温度补偿功能或等待仪器自动适应。
2.校准液选择:根据仪器类型与测量范围选择匹配的校准液。如pH计需选用pH标准缓冲液(常见有pH4.01、pH6.86、pH9.18),电导率仪需用特定电导率值的标准溶液(如1413μS/cm、12.88mS/cm),且校准液的浓度/参数值应在仪器量程范围内(避免使用超出量程的高浓度液导致传感器过载)。
3.仪器与容器检查:确保仪器电极(如pH电极、离子选择性电极)清洁无污染(用去离子水冲洗并擦干),校准液容器为干净、密封的试剂瓶(避免使用塑料容器盛放易与塑料反应的校准液,如某些金属离子溶液需用玻璃瓶)。检查校准液有效期(过期溶液可能因成分分解导致浓度不准)。
二、操作步骤:规范流程确保校准精准
1.仪器预热与初始化:接通仪器电源,预热15-30分钟(使传感器达到稳定工作状态),部分仪器需进行零点校准或空白校准(如电导率仪测量去离子水确认初始值)。
2.校准液注入与电极浸泡:用干净移液管或滴管吸取适量校准液(避免污染溶液),缓慢注入校准杯(或直接将电极浸入校准液中),确保电极敏感膜全部浸没(如pH电极的玻璃膜需与溶液充分接触,无气泡附着)。对于多参数校准(如pH计需校准两点或三点),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进行(如先pH4.01,再pH6.86,较后pH9.18)。
3.读数稳定与参数记录:等待仪器读数稳定(通常为1-2分钟,观察数值不再明显波动),记录校准液对应的仪器显示值。若显示值与校准液标准值偏差超过允许范围(如pH计偏差>±0.02,电导率仪偏差>±1%),需调整仪器校准旋钮或通过菜单输入标准值进行自动校准。

4.多校准点验证:完成单点校准后(如仅需一点校准的简单仪器),需进行多点校准验证(如pH计的第二点或第三点校准),确保仪器在整个量程范围内的线性度良好。若多点校准偏差均符合要求,则校准完成;否则需重新检查电极或校准液。
三、注意事项:细节决定校准成败
•避免交叉污染:不同校准液(如pH4.01与pH9.18)的移液工具需分开使用(用后用相应校准液冲洗或更换移液管),防止溶液混合导致浓度变化。
•电极维护:校准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电极,并用滤纸轻轻吸干(禁止擦拭,避免划伤敏感膜),再浸泡在对应的保存液中(如pH电极浸泡在3mol/L KCl溶液中)。
•校准液保存:校准液需密封避光保存(如pH缓冲液避免接触空气导致二氧化碳溶入,影响pH值),使用后立即盖紧瓶盖,避免溶液挥发或吸收杂质。
•定期校准:仪器需根据使用频率定期校准(如每天使用的pH计需每次使用前校准,偶尔使用的仪器每周校准一次),并记录校准时间、校准液型号与校准结果,便于追溯与问题排查。
正确使用校准液进行仪器校准,是一个“环境适配-操作规范-细节把控”的系统过程。从校准前的准备到操作中的严谨流程,再到使用后的电极维护,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执行,都是保障仪器测量准确性的基石。只有将规范操作内化为习惯,才能让校准液真正成为仪器精准测量的“守护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