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D预制试剂因其操作简便、全部消解,已成为实验室和现场检测的主流方法。然而,用户常遇到消解后溶液浑浊、沉淀多或颜色异常等问题,影响吸光度读数准确性。以下解析常见异常现象及应对策略。
现象一:消解后液体浑浊或白色沉淀
原因:水样中含高浓度钙、镁、硫酸根或氯离子,在强酸高温下生成微溶盐(如CaSO₄、BaSO₄)或氯化银沉淀(若未加足量硫酸汞掩蔽剂)。
对策:
对高硬度水样,可预先过滤(0.45μm滤膜)去除悬浮物;
确保使用含足量硫酸汞(HgSO₄)的预制试剂(通常按Cl⁻:Hg²⁺=10:1比例),有效络合氯离子;
若沉淀不可避免,可静置冷却后取上清液比色,或采用离心处理(3000 rpm,5 min)。

现象二:溶液呈绿色或蓝绿色
原因:COD浓度过高,六价铬(Cr⁶⁺,黄色)被全部还原为三价铬(Cr³⁺,绿色),超出试剂线性范围。
对策:将原水样稀释后再检测,确保消解后呈橙黄色至浅黄色(理想状态)。
现象三:消解液颜色不均或局部焦黑
原因:水样含高浓度有机物(如油脂、糖类)或消解温度/时间不足,导致碳化不全。
对策:
高COD样品务必稀释;
确保消解仪温度稳定在165±2℃,时间≥15分钟;
摇匀水样与试剂后再消解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。
其他建议:
使用前检查预制试剂是否澄清透明,若已变色则弃用;
消解后需全部冷却至室温再比色,热溶液会导致读数漂移;
定期用有证标准样品(如100 mg/L COD标液)验证系统准确性。
总之,COD预制试剂虽简化了流程,但对水样特性和操作细节仍有要求。通过识别异常现象根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,可显著提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与重复性,真正发挥“快速准确实验室”的价值。